2006
您知道嗎我們使用的沐浴乳絕大部分都含有甲醛 (泡屍體用的,很毒喔)
消基會測試市售產品,香皂七種含螢光劑,沐浴乳十九種加甲醛。

香皂、沐浴乳是我們每天都要用到的清潔用品,但它們品質和價格上是否合適,無人知消基會公佈一項報告,發現有些業者在產品中添加螢光劑和甲醛,建議消費者改用他品。

消基會指出,我國規定化妝品中不能加入甲醛,紙尿布、紗布等於皮膚接觸的產品不得添加螢光劑但對直接用在身上的清潔用品,則未規定。

消基會於去年十至十二月間,購得樣本中香皂中含螢光劑的有 :

”佳美、棕欖、紫荊、海馬、優品、佳霜嬰兒皂、愛的世界嬰兒皂。”

沐浴乳中含甲醛的有:

”美體小舖、安麗、象牙、芙玉寶、莎順、露得清、永久、如新、消遙、屈臣氏、澎澎、雪佛蘭、妙美紋、夢十七、天美、伊的、天蠶露、愛嬰、魯啦啦。”

消基會呼籲業者應立即改善添加物的行為,並建議消費者改用其他品牌,

以避免不必要的不適。

※ 補充資料:

據研究指示,百分之四十的甲醛,劑量在三十至九十毫升之間就足以讓人在三十分鐘斃命,十毫升就足以讓人失明,且甲醛溶於酒精和水,達百分之三十五就稱之為”福馬林”, 人人皆知泡屍體也用福馬林,具有防腐和漂白的作用,如滲入食品中可使又白又脆(較白的蘿蔔有可能含有),不經冷涷還可保存一年,其毒性極強,食用過量,有可能因堆積而引發肝癌

甲醛與螢光劑長期與皮膚接觸容易造成皮膚病變,長期清洗不乾淨容易造成化學沉積,導致斑的形成或皮膚癌。

人體皮膚正常的酸鹼值約為四點五至五點五之間,這層酸膜一但遭受破壞,將有七至九小時的再造期,而這段時間內,皮膚都將處於細菌侵害的狀態下,時間一久亦容易造成皮膚病變。

 

 

 

 

2007光華雜誌

「清潔劑不清潔!」這個說法其實一點也不誇張。

有人甚至指控,用來清潔身體與環境的清潔劑,本身正是現代人居家最大的毒物來源。而國內包括洗衣精、沐浴乳、洗碗精、洗髮精在內的居家清潔用品,一直以來,都有標示不清的問題,可是警覺性低的消費者卻仍各憑喜好和運氣,隨機選擇。

清潔劑一面殺菌,一面傷人,甚至禍及環境、遺毒子孫,崇拜「清潔萬能」的現代人,可要小心了。

6月中旬,美國「Newsweek」雜誌刊載,全美各地調查發現,河流中原來雌雄各半的的鰷魚,如今雄魚數量大幅減少,部分雄魚身上還同時出現了兩性特徵,推估禍首是河水中的「環境荷爾蒙」(即存在於環境中,會干擾生物內分泌的物質)。

同期週刊另一篇報導也指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環境荷爾蒙」已透過塑膠製品或清潔劑進入人體中。而人體中環境荷爾蒙的量與精子數量成反比關係。

如果這些具體調查,仍無法刺激你的危機意識,那麼,幾年前的巴西,整條河川被上游洗髮精工廠搞成「泡泡河」、河中生物面臨浩劫的驚人畫面,相信仍深深地刻印在許多人的腦海中。

清潔劑對環境與人體的危害,已經嚴重到不容忽視的地步,歐美先進國家也紛紛修訂相關法規因應。然而,在環境保護尚未完全上軌道、消費者意識極為薄弱的台灣,仍有些迷思亟待打破,有些制度亟待建立。

細菌殺光光?!

國內清潔劑有上百種,從洗臉、沐浴,到洗衣、洗碗、拖地,各式各樣強調「洗淨力超強、洗後潔白如新」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過去活躍於主婦聯盟等環保團體的林碧霞,如今致力於開發無毒清潔用品。她指出,台灣的清潔劑市場幾乎都以「清潔力」和「價格」為訴求,因此,價格低廉但安全性堪憂的產品充斥市面。

更令人憂心的是,市售清潔劑的成分標示向來缺乏法令規範,許多公司甚至以「商業機密」為由,連對抽驗或研究單位都堅不吐露,而民眾也多不深究,竟放膽將瓶瓶罐罐往家裡買,卻從沒想過,本意是要用來清潔自身和環境的用品,到頭來卻導致環境和自己雙雙受害。

2005年4月,消基會抽查市售清潔用品,發現包括一些知名品牌在內的牙膏、洗碗精、濕紙巾等日常清潔用品中,都含有「三氯沙」,要求廠商應立即下架回收。

什麼是「三氯沙」?清潔用品又為什麼要加「三氯沙」?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三氯沙是一種抑菌力非常強的化學成分,只要0.03PPM(1PPM=百萬分之一)濃度,水中生物就無法生長。而該次抽驗的部分產品濃度甚至達到0.3%的劑量,是足以殺菌的10萬倍。

「消費者若隨著牙膏、洗碗精吃進肚裡,將腸道裡可以促進消化、強化免疫力的好菌和壞菌一起殺光光,後果難以想像,」吳家誠說。

除了將細菌殺他個片甲不留外,三氯沙還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它會透過皮膚進入人體,日積月累導致荷爾蒙失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氯沙與自來水中添加、用來殺菌的氯一起作用,會產生具有揮發性的毒性液體「三氯甲烷」,經由皮膚吸入體內,長期下來可能導致憂鬱症、肝功能失常,甚至癌症。

你所不知道的清潔劑

刷牙、洗碗竟會讓人暴露在這樣的險境中,恐怕是現代人在享受清潔劑的便利時始料未及的。

1993年出版的《失竊的未來》一書指陳,二次大戰後,「合成化學時代」來臨,從1940到1982年,化學合成物的生產已擴增了350倍,數十億磅的各色粉末大量添加在各種工業產品中。

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目前全球化學合成物的數量已超過1,200萬種,但多數的用途、特性都未經確認,經常拿來使用的只有六、七萬種,而其中能夠拿來做清潔劑的成分就有好幾千種。但無論是洗頭、洗臉還是洗碗、拖地,一般清潔用品的成分不外乎:界面活性劑、增強劑、螢光增白劑、酵素、螯合劑、乳化劑……等。

近年以「改善人體健康、維護環境平衡」為標榜的長庚生技專員陳錦書解釋,清潔劑加界面活性劑,作用在於分離油水;增強劑,顧名思義就是增強洗潔效果,例如磷就具有增強洗淨效果;酵素則具有分解蛋白質和脂肪的功效;螯合劑則用來抓出重金屬;乳化劑可以分解油污;至於螢光增白劑沒有分解污垢的效果,純粹只是利用化學物質的螢光反應,矇騙消費者眼睛的手法而已。

琳瑯滿目的清潔劑,千百種各式各樣的成分,人們實在很難一一瞭解其中的差異和危機。而部分化學合成物除了有可能導致過敏、造成腐蝕性的灼傷、致癌等風險外,清潔劑中流毒最烈、遺害最嚴重的,還是「環境荷爾蒙」。

流出去的塑膠

環境荷爾蒙,指的是存在於環境中,會干擾生物體內分泌的化學物質。這類化學物質可以模擬生物體內的天然荷爾蒙,誘使不知情的內分泌腺「受體」與之結合,結果就像是電話線路被佔據般,擾亂、阻斷了正常的荷爾蒙訊息傳遞,造成的結果十分慘重。例如男女的性器官發育不全、免疫系統受損等各種失調現象,引發生物不孕、絕種及惡性腫瘤等危害。

根據歐美的研究,目前「疑似」具有荷爾蒙作用的化學物質約有七十多種,其中特別是與「雌性激素」、「雄性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結構類似的化學物質,對人體的影響尤烈。

至於現有六、七萬種化合物,哪些屬於環境荷爾蒙?很遺憾,科學界無法事先得知。包括1960年代惡名昭彰的殺蟲劑DDT、造成缺手缺腳畸胎的沙利竇邁、造成腹中胎兒長大後不孕或全身病變的人造動情激素DES,或是引發痤瘡、過敏、痛風、貧血並致癌的多氯聯苯,以及有「世紀之毒」稱謂的戴奧辛等,都是在使用者大量出現病變後,才被追蹤出來的。

「環境荷爾蒙」看不見,但卻人人有機會接觸,除了殺蟲劑、食品添加劑、工業產品添加劑和各式藥品可能暗藏危機外,與每個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用品中,就屬清潔用品危機最大。

以界面活性劑為例,它是許多清潔劑的必要成分,但由於天然界面活性劑的成本較高,量也不足,因此很多廠商使用石化類的界面活性劑,而使用率相當高的「NP」(壬基苯酚)就是一種環境荷爾蒙。

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丁望賢曾在2002年調查市售洗碗精、地板清潔劑等,結果在九十多件採樣中,41%含有壬基苯酚

今年衛生署委託台大公衛與環境衛生研究所副教授蔡詩偉進行「市售食用品清潔劑中壬基苯酚類化合物含量分析及人體暴露評估」研究,抽驗結果不減反增,75種產品中竟有高達66%被驗出含有壬基苯酚

可怕的是,就如所有的化學合成物,壬基苯酚的化學鍵太長,無法切斷、無法自然分解,用來清洗餐具,不管泡多久、沖幾次,甚至用熱水沖洗,都仍有殘留;也因為這類石化產品會累積,「排放到水裡就等於是流出去的塑膠,不僅污染環境,還會隨著水氣蒸發進入大氣層隨風遠颺,危害範圍既廣且深遠,」陳錦書表示。

不可承受之重

根據研究,一般毒性物質會有所謂的「安全量」,只要不超過標準即可。但環境荷爾蒙不同,哪怕是極微量也足以對環境中的生物造成重大傷害,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環境中的壬基苯酚恐怕不僅僅只是「微量」。

環保署統計,國內壬基苯酚每年使用量約1萬6,000公噸,其中工業製造使用量佔7成,工業清潔使用佔2成。雖然工業污水多經回收再處理,但另外那佔了一成、多達1,600公噸的民生清潔用品,卻隨著家庭用水排入下水道,而全部散布在環境中。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教授毛義方的調查更顯示,台灣一般上班族的壬基苯酚暴露量,是紐西蘭的10倍!

雖然人體具有解毒功能,對成人而言,可能經年累月累積到一定的量,問題才會慢慢浮現;但對平時就在吃藥,必須利用肝臟來解毒的人來說,再吃進或吸進環境中任何一點有毒物質,都是一種難以承受之重。特別是對孕婦或胎兒來說,由於胎兒在母體中的每一階段發育都要靠荷爾蒙來啟動,若因為這些「假」荷爾蒙干擾而錯失發育時機,造成的影響將極為深遠。

林碧霞指出,德國、荷蘭、英國等國業者多已自願停止使用壬基苯酚,挪威也在2001年明文禁止任何含有壬基苯酚的工業用清潔劑。我國環保署目前尚在請學者專家研議階段,何時公告禁止,仍在未定之天。

消費者自己害自己?

「對人體來說,清潔劑總是異物,裡面暗藏了太多不可測的危險因子,消費者最好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眼看現代社會,癌症(每3.7人就有一人死於癌症)、不孕(每6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過敏、神經或精神病變、內分泌失調等疾病正以驚人速度蔓延,「主婦聯盟」創辦人之一林碧霞,決定投身永豐餘集團所屬的永昇圃農業生物科技公司擔任總經理,致力於無害清潔用品的研發。

林碧霞表示,清潔用品大家天天在使用,但卻人人不在意,甚至在廠商廣告的強力放送挑逗下,養成了種種似是而非的觀念。這些觀念影響了選購習慣,而廠商為了投消費者所好,更挖空心思不斷在清潔劑中添加一堆和洗淨力根本無關的化學物質,如發泡劑、螢光劑、香精、固香劑等等,實在是自掘陷阱。

台灣清潔品消費市場存在著幾項有待打破的刻板錯誤,「泡泡與洗淨力」的關連就是一例。

「台灣的消費者已被廠商洗腦,總認為泡沫要又多又柔細,才有洗淨效果,」長庚生技陳錦書說,廠商為了達到起泡效果,在清潔劑中加入了發泡劑,殊不知泡沫非但與清潔力無關,泡沫太多反而會因過滑而阻礙洗滌,而且洗清時還會浪費更多用水

另一個迷思是──要衣物潔白如新、永保鮮豔。

洗衣粉的廣告裡,經常以洗後衣物「潔白如新」為訴求,為了要把舊衣洗得像新的一樣,洗衣粉裡加入漂白、螢光劑。諷刺的是,螢光增白劑與洗潔力毫無關係,其實只是加入一種經紫外線照射後會放出藍光的化學物質,使原本泛黃的衣物呈現潔白鮮豔視覺感的「障眼法」而已。而為了自欺欺人,殘留在衣物上的螢光劑與皮膚上的蛋白質結合,卻可能導致過敏、發炎、破壞皮膚酸鹼值等後遺症。

此外,一般人總貪戀香氣,選擇洗衣精或洗手乳、洗髮精,都偏好帶有香氣的,甚至以香味喜好來選擇產品。

為投消費者所好,在洗潔劑中添加香精成了必要的手續,又因天然香精太昂貴,業者多以人工香精來取代;又為了方便調配、結合各種不同的香料,並且讓香味持久,於是又在裡面加了「固香劑」

「香味分子很小,這些人工產物擴散很快,很有可能透過皮膚進入人體,然後在細胞內長久堆積,影響代謝與身體健康,」林碧霞說。

天然及物理洗淨法

化學合成的清潔用品令人不安,於是有些環保團體開始推廣老祖先時代的天然清潔品,例如黃豆粉、無患子、酵素等等。

這些物質對人體不具傷害性,但對環境仍難免產生影響。像酵素洗衣粉,因酵素具有「生物活性」(能引起生物細胞改變或與其結合的能力),會有干擾生態系之虞。黃豆粉則因含有磷、氮等營養物質,經家庭污水排放出去後容易影響水質,造成河流、湖泊的「優氧化」(水中太多營養物質,使得藻類繁殖過盛,用光了水中的氧氣,導致水中魚類生物無法生存,水質惡化),間接產生毒性。

也有生技公司開發所謂的「物理洗淨法」,就如一般石化類產品是從石油中衍生出來的,部分以環保為訴求的產品則以天然的橘子油、椰子油為界面活性劑,再加入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可食用的成分為原料,同樣可以達到清潔效果。

「從環境中來,回到環境中去,」陳錦書舉例指出,礦物質中的鎂元素,可以改變水的表面張力,使得界面活性劑可以輕易穿透、滲入衣物纖維中,將髒東西帶出來。

然而,台師大教授吳家誠指出,物理性的去污方式有其侷限,且是否合乎環保標準也仍待檢驗。近年歐洲講求產品「生命週期的分析」,不僅產品本身必須無害無毒,就連生產過程也都不能有問題。

以活性炭為例,它有物理洗淨作用,會吸附髒東西;但從另一面來看,要製成純度很高、不會傷害人體的活性炭,需要花費很高的成本代價,處理活性炭的過程,也可能造成能源浪費或環境的污染問題。因此現階段看來,要想完全擺脫化學合成類的清潔劑,恐怕還是不可能的任務。

清潔,讓人類遠離細菌、病毒的危害,但過度清潔,或者不當的清潔方式,卻可能讓人類陷入了另一場浩劫。在清潔與健康的天平上,如何兼顧兩者,避免因小失大?還待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與監督。

如何購買清潔劑

一、選擇「環保標章」產品:達到「環保標章」標準的清潔劑,不含磷、螢光劑、磷酸鹽等成分,是安全度排名前30%的產品,相對來說,較能安心使用。

二、購買有品牌的產品:知名大廠雖也有安全漏洞,但在嚴密的品管及各界抽驗監督下,消費者仍可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勿貪便宜而購買來路不明、標示不清的清潔用品。

三、更換不同品牌輪流使用:各廠牌清潔劑成分不同,避免長期使用同一種清潔劑,以降低毒物累積的風險。

四、選擇標示完整、清楚的商品:通常廠商只會特別標榜「不含」某種物質,但不一定會一一誠實地標示含有哪些物質,因此若對漂白劑過敏者,一定要選購標示「不含」者,而勿輕信成分內容標示。

五、儘量選擇天然、不傷害環境的商品:天然成分的清潔劑,價格比化學清潔劑貴,但從健康和環境無價的觀點考量,付出的成本反倒較低。

六、勿以「清潔力」為選擇標準:通常洗淨力越強、毒性越強。

使用清潔劑注意事項

一、戴手套:清潔劑中的界面活性劑會破壞皮膚的保護層,化學物質容易穿透皮膚,進入血液中。因此,使用清潔劑應戴防水手套。

二、避免多種清潔劑混合使用:不同的化學成分混合,可能引起難以預料的變化及危險。

三、使用前詳讀說明與須知:部分清潔劑具有腐蝕性或毒性,使用前應小心防範。

四、減少次數、速戰速決:化學清潔劑能殺菌也能傷人,越少接觸越好。例如衣物不必一穿就洗、頭髮不必天天洗、不要常泡熱水浴、在公共場所不要隨手觸摸桌面(上面往往殘留清潔劑)等等。

五、注意環境通風:避免在密閉的環境中使用清潔劑,以防吸入高濃度化學物質。有些清潔劑成分有揮發性,再加上熱水,更容易吸入體內。

六、以老祖宗秘方取代化學清潔劑:如:用醋擦玻璃,用小蘇打粉清潔流理台,用煮麵水洗碗等。

 

 

 

 

 

2010年
市售肥皂的製作方法:工廠先收集劣級的油品或回收油,更黑心的使用化學脂肪酸,採用「鹽析法」來製作肥皂,「鹽析法」的製皂過程是熬煮的時候添加過量的鹼後,沖入飽和食鹽水(氯化鈉)讓皂浮起來,將皂撈起經過水解研磨去除"氯"和多餘的"鹼",添加藥劑到剩下的水,抽取甘油再利用。所以這樣的皂政府規定要檢測,不然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天然冷製皂並不需要「鹽析法」,所以就不會有要檢測含氯量的問題,所以不需要類似工廠生產那樣的檢測手續!

例如:因為過鹼,為了平衡酸鹼值,又添加化學的酸,添加酸會讓皂容易酸敗,因此又添加"二鈉鹽",用高溫、高壓方式壓鑄成型。就算是天然的油脂,經過以上的程序摧殘,養分早就破壞光了!更不要提那些化學殘留的東西!是如何的刺激、傷害皮膚,甚至污染水源!

自製皂基的作法:是以55度c左右混合水,油脂(棕櫚油、蓖麻油、椰子油、硬脂酸又稱十八酸),與液鹼攪合到美奶滋狀,加入甘油,用中火加熱。加熱到等皂基變成膠狀(gel)後停火。加入酒精,蓋上鍋蓋後再以中火加熱,有凝固狀態,用不銹鋼湯匙押平混合。大概十分鐘後加入砂糖水混合液。再以中火加熱,等皂基形成似糖漿狀。撈出任何硬塊及泡沫後到入模型裏。等皂基變硬後,就變成皂基了。

要做白色皂基,只要在中途添加二氧化鈦就可以做成白色皂基了!「精油皂」就是將皂基在融化,在添加一些香精或精油或其他添加物製成的!

所以皂基的整個製作方法也是經過油+鹼的過程,差異就在~

市售皂基為了省成本-使用回收的動物性油脂或更惡劣的用石油提煉的脂肪酸,為了增加滋潤度添加之前工廠用「鹽析法」抽出來賣的甘油,或者用石油的丙烯醇焊過氧化氫反應產生的甘油,為了讓皂變成透明又添加酒精,讓皂變白添加二氧化鈦,就算是加了什麼有效的草本植物或藥草,皂裡除了這些草本植物或藥草,全都是化學的成份!

所以坊間甚至各大精品百貨商店,常常在賣的「手工精油皂」,雖然是手工製作(融化再製),卻因為原料是皂基,所以根本一點都不天然

水晶肥皂也是用皂基作成的,水晶皂有比較透明的就是透明皂基做的,不透明的就是白色皂基做的!就是在添加了一些合成色液增加顏色,香精增加氣味!跟市售肥皂相比,好不到哪裡去!

天然冷製皂的作法:用天然的植物油脂和蒸餾海鹽取得的氫氧化鈉加水,在低溫的狀態下經過1-2小時的攪拌混合,最後加入天然精油和天然植物粉或礦石粉染色入模後需等待4~8週的時間,讓鹼值下降到6-8才可以使用。沒有任何化學成份,不刺激皮膚,不污染水源!這才是真正的天然手工皂呀!

看了以上的介紹,有沒有恍然大悟啊!其實我以前也是花大錢買抗敏的精油皂來用,結果...也是被這些不肖業者,騙錢又傷身!直到自己做冷製皂,異位性皮膚炎就不藥而癒了!我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是改善了皮膚搔癢和香港腳的宿疾!(媽媽一直以為是香港腳,其實爸媽都是"二鈉鹽"過敏引起的皮膚病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蟹老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